别让网络烂梗毒害了孩子

别让网络烂梗毒害了孩子

朱文洁在教育小学生 " 网络烂梗 " 的危害。图源新华社微信公号

" 大风可以吹起一张白纸,却无法吹走一只蝴蝶。" 最近,一场引导小学生正确认识 " 网络烂梗 " 的班会火了。南京市浦口区车站小学语文教师朱文洁,把跟风说烂梗的小朋友比喻成气球," 气球是空心的,风一吹,气球就飞走了。而如果做一只蝴蝶,风吹过来,蝴蝶在花蕊上悠闲自得、随风飘扬。" 朱文洁用这个比喻引导小朋友要做有思考、有判断的蝴蝶,不要做盲目跟风的气球。

这样的班会,生动且有意义,不仅孩子们听进去了,也引发了很多网友的共鸣:身边的小孩,好像越来越爱说网络烂梗了。" 老师,报 giao"" 你这个老六 "" 栓 Q" 等网梗张嘴就来;" 海王 "" 绿茶 "" 雌竞 " 等稍显成人化的表达也略知一二;甚至一些网络热梗还频繁出现在孩子们的试卷上,让阅卷老师直呼 " 网梗 " 让自己 " 心梗 "。在社交媒体几乎融入你我日常生活的时代,越来越多的 "5G 儿童 " 在冲浪中学会了玩梗、沉迷于玩梗,这并非个例。

实际上,小孩子使用网络热梗,更多是出于好奇和模仿,无关 " 喜爱 "。这个年纪的小朋友,往往缺乏独立判断,在网络上看得多了、身边小伙伴说得多了,他们很容易在嬉笑打闹中跟风 " 照单全收 "。真要问起那些梗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说,很多小孩子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接触是无意识的,但我们不能对危害不以为然。网络烂梗首先会影响孩子们的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这些网梗大多简单直白,混杂着方言口音、缩写代称等元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们 " 洗脑效果 " 颇佳,却并不合乎规范。一旦孩子们习惯于用 "yyds" 表示赞叹,用 "666" 表达佩服,用 " 奥利给 " 表示加油,如此单薄、缺乏细节的表达,会让他们失去宝贵的思考过程,以及儿童语言独有的灵气和想象。

此外,一些网络烂梗也会侵袭孩子的精神世界,乃至传递不良的价值取向。短视频平台上就有不少卡通 " 魔改 " 内容,打着青少年科普的旗号,传递的却是成人世界的观念。这些 " 不合时宜 " 的 " 抖机灵 ",就像包裹着糖衣的 " 毒药 ",看似 " 无伤大雅 ",实则一点一滴地影响着孩子们的三观。譬如 " 白雪公主和贝儿 " 系列视频,就过早地把 " 美丑 "" 穷富 "" 绿茶 "" 雌竞 " 等概念灌输给了孩子。

有人说,小孩子爱说网络烂梗,不必大惊小怪,随着时间流逝,烂俗表达自然会失去生命力。但儿童良好表达习惯、思维能力、正确三观的养成,也有着 " 耽误不起 " 的黄金期。因此,不能轻描淡写,任其泛滥。

出生于 5G 时代的孩子们,本就是数字原住民,我们很难完全隔绝孩子和网络的物理接触,事实上,这种 " 严防死守 " 也很难奏效。更有效的方式应该是家长的言传身教,和老师的悉心引导。先讲明为什么,再禁止做什么;先管好自己的言行,再要求孩子的言行;带他们感受汉语之美,相比之下,他们也许就能明白烂梗之俗。期待能再多一些 " 你想做蝴蝶还是气球 " 般生动的教育范例。

" 转载请注明出处 "

猜你喜欢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 免责声明· 技术支持

Copyright © 2018-2020, 中国观察者报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信息维权、举报:853029381@qq.com

免责声明: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 中国观察者报 对此不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