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增长,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有力支撑
稳增长,促就业。
牢固的经济基础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保持稳定的 " 底盘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态势究竟如何?能否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强有力支撑?人民网 " 强观察 " 栏目进行了采访。
经济 " 蛋糕 " 做大 就业容量扩大
为高校毕业生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需要产业的蓬勃发展。公开数据显示,5 月份,我国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8.0%,快于规模以上工业 4.5 个百分点。投资方面,1 — 5 月份,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 12.8%,显著高于其它投资。
" 我国正在努力推动经济企稳回升,将逐步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张成刚表示,目前产业增长点主要集中在先进制造业、高科技产业等领域,这些增长点对于理工类相关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有较强需求,蕴含了不少就业机会。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科技不断涌现,为产业升级与拓展带来无限可能。那么,科技进步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哪些助力?
" 技术进步对就业岗位有创造效应。"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国务院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就业领域专家库成员李长安表示,现代制造业等新兴行业正成为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场之一。先进技术也能够赋能传统产业,使其再次焕发新的活力,从而为就业增添全新动力。
" 未来有三个领域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拉动空间较大。"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副教授刘哲希认为,一是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领域;二是生产性服务业领域;三是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和新能源等新业态与新经济领域。
值得关注的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持续激发我国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动能,也为高校毕业生带来了大量就业机会。
例如,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今年 5 月发布的《数字中国发展报告》显示,2022 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 50.2 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 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 41.5%。庞大市场创造的新兴数字职业应运而生,人社部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净增的 158 个新职业中,有 97 个数字职业。
只有把经济发展的 " 蛋糕 " 做大了,才能把就业的 " 蛋糕 " 做大。目前,我国国民经济延续恢复态势,转型升级持续推进。
" 从全年看,经济实现全年预期发展目标有很多有利支撑。"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在近日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这主要体现在消费拉动作用逐步提升、创新动能积聚增强、改革开放红利继续显现等多个方面。
助企业 " 活好 " 促就业 " 稳住 "
我国庞大的经营主体是吸纳就业的 " 主力军 "。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显示,我国中小微企业吸纳就业占全部企业就业人数达到 79.4%。由中国人民大学发布的《2023 年第一季度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景气分析》提出,民营企业、上市公司就业景气较高,建议激发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创造岗位和吸纳就业的能力。
" 为高校毕业生创造出更多的高质量岗位,要注重对广大经营主体扶持帮助。" 张成刚认为,此前,受新冠疫情等因素的叠加影响,部分中小企业的生产受到干扰,导致劳动力市场需求下降,通过我国减税降费等一系列支持政策,能够激发企业发展活力,提高企业招聘和培养高校毕业生的意愿和动力。
国家税务总局 5 月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 1 月至 4 月,全国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 4689 亿元,其中包括民营企业和个体经营户在内的民营经济纳税人缴费人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超过 3393 亿元,占比超七成,受益最大。
全国工商联今年发布的《中国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显示,民营企业为巩固存量就业和吸纳新增就业提供了最直接、最有力的支撑。参与调研企业 2021 年度共有员工 1003.8 万人,吸纳就业人数较上一年度增长 4.3%,其中 72.8% 的企业用工保持稳定或上升,吸纳就业能力突出。
今年以来,更多经营主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6 月 9 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 5 个月,全国累计新办涉税经营主体 643.5 万户,同比增长 15.5%。随着经营主体规模不断扩大,人才需求水涨船高,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充足动力。
各地民营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合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比如,5 月," 百城万企 " 民企高校携手促就业推进会暨民企招聘会在重庆市举行,563 家民企提供 13568 个岗位,通过线上线下方式面向高校毕业生招聘。
此外,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是各类创业主体中最具活力的群体,自主创业既关联着就业,同时也是新增经营主体的重要 " 源头 "。各地予以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大力支持:广东省举办 " 众创杯 " 创业创新大赛,最高可向高校毕业生创业提供 50 万元奖励;黑龙江省对高校毕业生创办的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最高贷款额度可提高至 300 万元。
化解结构性矛盾 释放人才红利
要从根本上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供需两端应共同发力,像齿轮一样密切配合,使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更好地匹配与互动,让市场完整吸纳高校毕业生所带来的人才红利。
人社部数据显示,2023 年需要在城镇就业的新成长劳动力达 1662 万人,而今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创纪录的 1158 万人。可以预见的是,应届毕业生将是新成长劳动力当中的 " 主力军 "。
5 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 5.2%,其中 16-24 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 20.8%,居于高位,而多数应届毕业生所处的年龄段正是 16 — 24 岁。客观地说,较高的失业率说明我国劳动力资源利用率尚有提高空间。从长期看,要最大程度地完成好毕业生就业工作、释放人才红利,我国还需要做好哪些工作?
付凌晖在近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当前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问题仍不容忽视,青年人就业压力依然较大,高技能人才短缺," 求职难 " 和 " 招工难 " 并存,促进就业供需总量平衡、结构合理,仍需要加力。
" 就业能力弱,所学专业与市场需求不匹配,是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李长安表示,我国应积极采取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定向式培训等模式,使高校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之间无缝对接,降低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搜寻成本,提高求职就业效率。
此外,李长安表示,为消除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我国需要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使得供给双方的信息更加畅通。
6 月 6 日,人社部启动 2023 年百日千万招聘专项行动,利用 100 天时间集中为高校毕业生等群体提供超千万就业岗位,助力高校毕业生及各类劳动者求职就业。
" 像百日千万招聘专项行动这样的渠道和平台,便能够减少由于劳动力市场信息过多而造成的盲目海投现象,提高招聘求职的效率和精准度,降低供需双方的搜寻匹配成本。" 李长安说。
系列链接:
( 责编:方经纶、贺迎春 )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