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地保护性耕作“版图”扩大
农缘合作社保护性耕作的 " 版图 " 不断扩大,是我市保护性耕作技术跨越升级的一个缩影:2011 年 30 万亩,2015 年 270 万亩,2020 年 750 万亩 …… 近年来,我市将保护性耕作技术列入全市首选和主推的农业生产重大新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多农民的认可。趁热打铁,今年我市推广保护性耕作面积 1069 万亩,占适宜推广面积的 70% 以上,榆树市、农安县、公主岭市等地都跨进了全省整县推进行列。这一绿色可持续种植技术,成为我市春耕生产的 " 重头戏 "。
这项技术的魔力在哪儿?" 与传统耕作技术相比,保护性耕作技术具有减少风蚀水蚀、增加土壤有机质、增强保墒抗旱能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等明显优势。"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玉米是我市种植面积最大的农作物,常年种植面积 2000 余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 75% 以上。多年的大面积连作和常规耕作方式,造成耕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推广保护性耕作,可提升耕地质量。
目前,我市已确立了以条带旋耕、免耕播种、苗期深松施肥为主的保护性耕作 " 长春模式 "。
" 还得是免耕播种厉害!一遍下去,连耕带种再加施肥全齐了。" 近日,在农安县前岗乡的一片农田里,看着农缘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的几台免耕播种机一次性完成了破土、播种、施肥、覆土等工序,农民们不禁啧啧称赞。
秸秆覆盖还田、免耕播种,是玉米保护性耕作的技术要点。这项技术对农缘合作社来说并不陌生," 这项技术刚开始推广我就用了,最初只有几十亩,今年合作社种植的 6000 多亩玉米都用了保护性耕作技术。" 正在田边察看春耕播种情况的合作社负责人李忠余说," 用了保护性耕作技术十多年,地更有劲了,产量也跟着涨。"
在长春市九台区龙嘉街道水乡村,农民驾驶农机进行春耕作业。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 头羊示范 "由点及面
任何一项重大农业新技术的推广,都需要农民有一个认识和接受的过程。秸秆覆盖还田、免耕播种,是保护性耕作的技术要点。如何突破技术推广初期的瓶颈?我市根据农业技术推广规律,将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作为重点示范推广对象。
九台区凤财农机合作社便是其中之一。" 免耕播种机一定要保持匀速前进,可以调整一下株距 ……" 连日来,位于九台区纪家街道太平村的保护性耕作示范基地开始了新一轮春播。凤财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张凤财讲完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细节后,几名农机手驾驶农机进田播种。张凤财介绍,从示范种植到整屯整村推进,合作社种植的六七千亩玉米如今已经全部实施保护性耕作。
十多年前,凤财农机合作社试用了保护性耕作技术,当年的结果就让张凤财感到惊喜," 无论是整个生长期,还是秋后产量,都远远超过传统种植方式,算下来每公顷地增收 2000 多元。今年春天雨水少,墒情好、出苗齐的作用会更明显。" 种粮大户的示范,让农民看到了效果。
从 2016 年开始,我市建立了 100 个百公顷保护性耕作示范点,覆盖所有适宜推广地区。同时,在每个县区建立一个示范区,各地通过抓典型、树标杆、重示范,以点带面扎实稳健地推广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
农机队伍一马当先
" 过去实施保护性耕作,农民担心地里覆盖一层秸秆不好出苗,现在使用条耕机把秸秆归行,种植带和秸秆带区分明显。" 今年春耕,位于榆树市八号镇的晨辉农机合作社利用先进的农业机械,将数百户农民从繁忙的春耕生产中解放出来," 用上保护性耕作技术,秸秆不用挪、不用烧,粮食产量也从 2011 年的亩产 1300 斤,提高到去年的亩产 1700 斤。" 合作社负责人刘臣自豪地说。
从 2011 年到 2021 年,晨辉农机合作社一直在寻找更适合当地的耕种方式、耕作机具以及耕作模式。在农业部门的支持下,刘臣与市农机研究院、农机企业专家联合攻关,开发出一款联合作业机,可一次性完成秸秆归行、土地旋耕、平整种植带、镇压秸秆带等作业环节。与传统旋耕起垄机相比,联合作业机可大幅提高作业效率,尤其适合东北地区。
目前,晨辉农机合作社已经完成了七八千亩地的保护性耕作,仍有不少农民排队等待着 " 农机大队 " 的到来。刘臣告诉记者,先用条耕机浅耕苗带,再用免耕机精量播种,合作社今年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将超过 9000 亩。
保护性耕作技术离不开农机配套。近几年,我市免耕播种机以每年上千台的速度增加,保有量已由 2010 年的不足百台增加到上万台,在全国地级市中,我市牵引玉米免耕播种机保有量位居第一。
在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时,把农机大户、农机服务组织作为重点倾斜对象;落实农机项目,以扶持农机大户和农机服务组织为首选;在信息服务上,为农机大户、农机服务组织搭建平台 …… 伴随适度规模经营的不断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我市保护性耕作的主力军。
" 以玉米种植为主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多是农机大户,他们能很快接受保护性耕作方式。"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目前,全市的农机服务组织已发展到 4000 余个,实现了粮食主产县区的全覆盖,各地还组建了一批以推广玉米保护性耕作为主的协会和合作社。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数量的不断增加,促进了这一技术的推广。
技术服务" 菜单式 " 普及
关于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我市探索了多种途径:菜单式集成技术指导;秸秆覆盖还田培训;到各县区开展技术巡讲;举办农机演示现场会;在关键时点发布技术要点 …… 今年春耕期间,我市各级农业部门组织农业科技人员深入重点村屯普及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日前,在九台区举行的全市秸秆打包剩余物处置及保护性耕作模式推广现场会上,农业专家来到地头,手把手向农民授艺。
" 有人说保护性耕作是‘埋汰地’,但就是这些秸秆才保护了黑土地不被风吹走、不被硬化,关键还是要用好技术处理秸秆碎屑。" 在田间地头,农业专家们向农户解释新技术的好处——让黑土地有机质含量更高、土壤更肥,还能提高作物抗旱、抗倒伏能力。
今年,各县区利用春耕整地前的农闲时间,借助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组织保护性耕作技术培训班 100 余场,培训数万人次。此项技术的推广应用,极大地促进了黑土地保护,为我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迈向 100 亿公斤阶段性水平作出突出贡献。预计到 2025 年,全市推广保护性耕作面积将在 1200 万亩以上,达到适宜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的 80% 以上,形成较为完善的保护性耕作政策支持体系、技术装备体系和推广应用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