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医院里的临时“家人”

现场

早上 7 点,小庄正在赶往地铁站的路上,她今天的目的地是中山六院。小庄是一名职业陪诊师,是在广州长大的四川人,毕业于厦门医学院眼视光系的应届毕业生,仅 23 岁且工作才半年的她在行业内已是一位 " 金牌 " 陪诊师。

揭秘医院里的临时“家人”

出发之前,她都会在书包里准备风扇、耳塞、头绳、暖宝宝、消毒纸巾、创可贴、充电宝、一次性内裤等,这些东西都是为她服务的患者而准备。然而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准备,就是提前和患者家属了解患者的病史,查询简单的注意事项,记住患者的性别和姓名,以免叫号的时候反应不过来。这些前期准备都是小庄自己总结出来,公司并没有成文的规范。带齐这些工作用品便出发开始她四个小时的工作旅程。

揭秘医院里的临时“家人”揭秘医院里的临时“家人”揭秘医院里的临时“家人”

58 岁的刘伯从河南来到广州看肠胃科,由于第一次来到中山六院,对院内就诊流程不熟悉,当天女儿又有重要的工作没有办法陪同,不放心父亲的就诊,于是女儿在小程序上购买了陪诊的服务。

揭秘医院里的临时“家人”

来到医院,小庄早已守候在门诊部,见到刘伯的第一眼她立刻接过病历,安抚刘伯坐在休息区,她便马不停蹄地去取号、报到。报到完成后,便进入一个漫长的等待时间,小庄说:" 我觉得我最大的工作内容就是和患者聊天,尽可能去共情他那一刻的感受,毕竟人生病了,在那一刻是脆弱孤独的。"

揭秘医院里的临时“家人”揭秘医院里的临时“家人”揭秘医院里的临时“家人”揭秘医院里的临时“家人”揭秘医院里的临时“家人”揭秘医院里的临时“家人”揭秘医院里的临时“家人”

因为国家现有的行业目录里,还没有明确陪诊师的资格,小庄只能以表亲的身份带着刘伯进入诊室,她把病历拿给医生,和医生仔细地讲述刘伯的病情,帮忙提醒刘伯还有什么需要向医生询问的,在这期间小庄不断微信与刘伯的女儿沟通医生的答复,希望能尽可能地帮助不能到场的女儿了解更多父亲的病情。

揭秘医院里的临时“家人”

就诊结束,小庄先帮刘伯绑定好异地医保,再去预约肠镜检查,最后拿药。这时旁边排队的患者问小庄这些机器怎么使用,她也耐心地一步步指引。她说希望给她的每一个客人留下 " 小庄 " 这个名字的印象。

揭秘医院里的临时“家人”

社会现状

记者在走访时发现陪诊师服务的患者里,大多数是老人和年轻人,两大人群里有 70% 都是年轻人,年龄大多在 27、28 岁以上。面对结婚率生育率下降,空巢青年日益增多,老龄化社会逐渐庞大,许多单身青年和年迈老人孤独没有人陪伴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 许多单身年轻人会投入大量的时间在工作上,如果让自己的朋友或同事在工作时间去陪自己看病,他们会觉得会欠人情。而很多人的父母年事已高,自己也有健康问题,再或者和父母根本不在同一个城市,不希望家人和朋友担心,见到自己最脆弱的一面,都会选择独自去看病,也就滋生了陪诊师这样的行业。更有一些设计私密性的病情,并不想让别人知道,而陪诊师只会跟他们见一次,能极大地保护患者的隐私。

陪诊师现状

小庄所供职的陪诊机构在广州已经算订单量相对比较大的机构,然而机构固定的全职员工仅有三位,短期的兼职员工大多是有闲暇时间的宝妈。在大多数陪诊机构每月只能接到一两单的订单量里,小庄每个月可以接到十几个订单,四个小时的工作量可以让她得到 200 元,有时会收到客人的打赏。在做陪诊师这份工作之前,小庄在一家高端眼镜店供职,工资远远比现在高得多,由于她准备未来去德国工作,需要更多的时间学习语言,在小庄眼里看来,这是一份时间自由的工作,所以她仅需要补贴一点家用,很难靠这份职业为生。

揭秘医院里的临时“家人”

在陪诊师行业里没有明确的行业规范和权责划分,在许多网络平台上,以个人名义为陪诊师的不在少数,他们并没有注册公司也不需要任何成本,因为每一家医院的就诊流程和检查特点会有一些不同,有的陪诊师只做一家医院的陪诊,有的陪诊师更钻研全市各家医院的某一个项目。这样的订单在患者和陪诊师形成服务关系时,他们并不会签署纸质版的合同,仅仅在小程序内有数条免责声明。

有些时候小庄还会遇到需要做手术的客人购买陪诊服务,因为手术需要家属签字,小庄只能冒充患者的表亲,帮患者在手术知情书上签下沉重的一笔。比签字风险更大的是,患者处在半麻或全麻的无意识手术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又联系不到家人,必须要增加缴费才可以继续手术,情急之下小庄还会帮患者提前垫付手术费,几千或上万都是有的,一般由公司垫付承担,等患者清醒后再补缴费用。 代买药也是同样,她曾经被医生怀疑是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他们并不能以职业的身份面对医生。小庄觉得目前的困境就是没有职业目录认可她,加之订单量还没有到达一个量级,但她相信随着老龄化社会逐渐庞大,社会面会有更多的需求。医疗界人士表示陪诊机是新生行业,目前机构良莠不齐,呼吁国家尽快出台相关标准和规定。 小庄说最让她满足的一句话是有位没有女儿的客人告诉她:" 小庄让我体验了一把有女儿的感觉。"

四问四答,张律师说

陪诊师假冒家属替患者签字,法律上是否认可?

不认可,应当由患者或近亲属签字。《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三十二条规定,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当向患者说明病情和医疗措施。需要实施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的,医务人员应当及时向患者具体说明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情况,并取得其明确同意;不能或者不宜向患者说明的,应当向患者的近亲属说明,并取得其明确同意。因抢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紧急情况,不能取得患者或者其近亲属意见的,经医疗机构负责人或者授权的负责人批准,可以立即实施相应的医疗措施。

陪诊师在患者在术中无意识状态下替患者垫付医疗费用,产生纠纷的,无纸质合同法律如何判定?

构成无因管理。没有法定的或者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失而进行管理的人,有权请求受益人偿还由此支出的必要费用。当事人订立合同,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无纸质合同不影响合同成立。

手术过程中患者出现意外身亡的结果,陪诊师需要负什么样的法律责任?

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应当查明陪诊行为是否存在过失,过失行为与人身损害后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过失行为在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中的责任程度。

陪诊师行业是法律空白吗?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可以对这项新生的行业进行约束。 张律师认为类似案件会依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处理。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应当承担赔偿责任。陪诊师因过错侵害患者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陪诊师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法律责任。患者应当选择诚信、专业、尽责的陪诊师。

策划 :新快报记者 夏世焱

视频图文 :新快报记者 郗慧晶

猜你喜欢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 免责声明· 技术支持

Copyright © 2018-2020, 中国观察者报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信息维权、举报:853029381@qq.com

免责声明: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 中国观察者报 对此不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