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居民杠杆率重回上升趋势 个人经营性贷款仍为加杠杆主要方式
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李愿 北京报道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日前发布的宏观杠杆率季报显示,今年一季度宏观杠杆率从2022年末的273.2%上升至281.8%,共上升了8.6个百分点,升幅明显。其中,居民部门杠杆率重回上升趋势,一季度上升了1.4个百分点,从2022年末的61.9%上升至63.3%。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四大行数据发现,除未披露个人经营性贷款数据的中国银行外,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增速自2019年/2020年开始大幅增长,其中工商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增速在2019年最高,达60.1%,随后陆续降低,但在2022年仍高达32.4%;建设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增速在2020年最高,达188.18%;农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增速在2020年最高,为43.60%。
个人经营性贷款大幅增长与普惠业务不无关系,农业银行在年报中表示,该行2022年个人经营贷款较上年末增长 23.0%,主要是由于本行持续加大普惠贷款投放;建设银行在2022年年报中称,该行加大对个体工商户等普惠个人经营类群体的金融支持力度,着力提振市场主体信心。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同期发布的房地产金融季报显示,当前消费者购房需求不稳,主要体现为两个行为特征:一是一些刚需购房者认购犹豫,甚至出现下单后又撤回的现象;二是房贷提前还款诉求强烈。例如,报告披露的调研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四川省个人住房贷款提前还款额为462.6亿元,同比增长达85.3%。
报告称,提前还贷在过往属于正常现象,但没有引起个人按揭贷款余额下行,因为过去房价一直处于上升期,个人归还按揭贷款后出于改善性或投资性需求还会购买住房,还会使用杠杆,这使得个人按揭仍处于净增加的状态。
“当前,提前还款的逻辑完全不同于以往,购房人提前还款要么是为了替换成本更低的经营贷,要么是为了减少负债总额。”报告指出,如果还贷资金是来自转贷或经营贷的置换,这一方面会因为较高的过桥资金费用增加新的财务风险,另一方面也可能因为违规风险,使得贷款被提前收回,进而导致家庭现金流断裂,情节严重的还可能会因为涉嫌骗贷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